
在厨艺道路上,胡晓华有两位老师:川菜泰斗陈鉴于和世界御厨杨贯一。
胡晓华与陈鉴于的故事,业界广为人知,而他与杨贯一的师徒情谊,外界知之不多。杨贯一为国宝级烹饪大师,中华金厨,国家名厨专家工作委员会高级顾问,曾获世界C.C.C.金章、法国厨艺大师最高荣誉白金奖、美国厨艺界最高荣誉五星钻石奖、餐饮业终身成就奖等尊贵荣誉。
与这些耀眼光芒相辅相成的是,杨贯一还是香港富临饭店创办人,香港现代管理(饮食)专业协会会长,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。同时他还是享誉业界的“鲍鱼之王”。
初识杨贯一之前,胡晓华在川菜领域已取得巨大成就,达到了一般厨师一辈子都无法达到的高度。然而格局宏大的胡晓华却有着更深的认识,他从陈鉴于老师当初的谆谆教诲中,总结出几条经验,其中之一就是多学。
胡晓华说,三人行、必有我师。世事洞明皆学问、人情练达即文章。要想烹饪技艺炉火纯青,要突破师门、菜系等界限,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学习。不画地为牢,要多与同行交流,多走动、多历练,多沉淀和积累、开眼界、长见识。
有着如此认识的胡晓华,与杨贯一的师徒缘分便有了基础。2004年中国饭店协会主要负责人对胡晓华说,你还应该找一个顶级大厨为师,并推荐了杨贯一。当时杨贯一在胡晓华心中,是高不可攀的人物,拜师想到没想过。然而在这位好心负责人的引荐下,他在上海见到了杨贯一。
杨贯一对收徒也极为严谨,虽然没有拒绝,但也没有答应收胡晓华为徒。杨贯一崇尚国学,遵从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,这也是他考察人的标准。此后杨贯一开始了对胡晓华的漫长考察期。
中国古代社会讲究“五伦”、“五常”。“五常”即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, “五伦”落实在生活、落实在工作、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,为此叫“德”。
“仁”就是爱人,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,所以有“仁”、有“义”。“礼”是秩序。如果社会没有秩序,就乱套。“智”是理智,讲道理,有智慧,不感情用事。而无论对什么人,都要讲“信用”。
这就是杨贯一遵从的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。菜品如人品,做菜如做人,作为世界御厨的杨贯一遵从国学,以此作为收徒标准,可谓良苦用心,意义深远。最终胡晓华也凭着过硬的人品,征服了杨贯一,把他作为关门弟子纳入门下。
随后胡晓华赴香港,在老师杨贯一创办的富临饭店学艺,主攻粤菜“燕鲍翅参肚”烹饪技艺。或许是为了不使“鲍鱼”秘芨流失,杨贯一制作“鲍鱼”采取“分隔”办法,煲在富临饭店外边一间工房进行,由杨贯一大儿子和一位人称“鲍鱼”公主的负责,然后装进食品盒带到饭店,再由其他人负责焗。二合一后,“鲍鱼”烹制才算完成。
保守的好处就是秘芨不至丢失,然而杨贯一却对胡晓华破了先例,煲和焗的方法毫不保留,全部传授给了他,让胡晓华尽得真传。
在胡晓华川菜文化发展基金会办公室,每一位到访客人无不被挂在墙壁上的杨贯一手书所吸吸,也由此可见胡晓华在老师杨贯一心中的地位之高,更可见老师杨贯一对学生胡晓华的喜爱。
“胡晓华先生为阿一鲍鱼传承人”。杨贯一手书的这条横幅,装裱后悬挂在胡晓华办公桌后墙上方,其它三面墙上分别挂着杨贯一手书“中华名厨”、“厨房王子”、“一代宗师”、“中华名菜集锦”。此外还有一幅放大的胡晓华与杨贯一的彩色合影照。
更有价值和珍贵的是,一封杨贯一亲笔写的授权书也挂在墙上,内容如下:本人杨贯一现授权予弟子胡晓华先生可使用“阿一鲍鱼”此品名称。而且没规定期限,意思就是允许胡晓华永久使用。
大连一家海产集团闻讯,曾开出高价想与胡晓华合作即取得“阿一鲍鱼”品牌授权,用于开展生产和经营。但是在烹饪和思想上都得到杨贯一真传的胡晓华,遵从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,坚持做人做菜品为先原则,拒绝了与这家大连海产集团的合作。
杨贯一有个愿望,希望创办“中国重庆杨贯一美食厨艺学院”,这也是胡晓华迄今为止努力的方向,为老师,为烹饪薪火相传。